关于「MOC」
- MOC(Map of Contents)的常用中文翻译是「内容地图」。这个概念在有关双链笔记的讨论(尤其是 Obsidian 社区)中使用较多,这里也就沿用了这一称呼。
- 据我所知,MOC 一词最早由 Lion Kimbro 提出[1],而使其变得广为人知的是 Nick Milo,他在自己的 LYT Kit 中使用了这一概念。
- LYT Kit 中有一篇文章叫 《什么是高阶笔记》,其中提出以链接为主要内容的笔记可以被认为是高阶笔记,它比以文字为主体的普通笔记复杂。高阶笔记至少可以包括这些类型的笔记:
- 链接笔记 - 带有大量链接的笔记。
- 枢纽笔记 - 用来导航的笔记,像是一个航空枢纽港(卢曼所使用的术语)。
- 索引笔记 - 引用其他笔记的笔记(有时按字母顺序排列,但也不总是)。
- 工作台 - 用来进行头脑风暴的笔记,里面有一些临时组合的链接。
- 大纲笔记 - 为内容提供早期概述的笔记。
- 结构化笔记 - 顾名思义,它用来描述结构化的东西。
- 结构化卡片 - 来自 http://zettelkasten.de 的一个术语——通常以线性目录的形式呈现,带有注释。
- 目录 - 一种引用各种材料的、已定稿(finalized)的结构。
- MOC (内容地图) - 一种灵活的高阶笔记,可以实现上述所有的收集、概述、结构化和导航的目的。此外,它还是一种_积极的思考工具_,可以重塑、连接和构建思想。
- 本文不会对这些概念进行细致的区分。不同复杂度、用于不同目的的高阶笔记适合不同的组织方式(这也是本文的主题),这里只将它们作为不同形式的 MOC 看待。
- 如果读者喜欢,也可以自己把「MOC」替换成别的名词,比如笔记的「抽象层」、「元笔记」或者「主题汇总笔记」。
- 需要强调的是,MOC 以链接为主体,不意味着其中不需要有文字,也不意味着这些文字不重要。事实上,MOC 本身完全可以是一条有实质性内容的笔记,成为自己对特定主题和话题的辅助思考工具,而不仅仅是替代文件夹或标签的分类功能。这也将是本文的讨论重点之一。
- MOC 在笔记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学术研究中的综述论文。
- 在学术领域,众多的研究论文和它们间的相互引用关系组成了一个网络,而其中的文献综述所起的作用相当于「高阶论文」。在庞大的论文网络中摸索时,它能为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初学者。
- MOC 在我们的笔记网络中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若你喜欢,也可以把它们称作「笔记综述」。(这里也可以看出,MOC 虽然是个新的词汇,它所指代的东西其实不完全是新的。)
- 对于接触过学术研究的读者,综述论文的组织方式可以为 MOC 的写法提供许多参考。
- 读者可以试着为一些综述文章撰写笔记。之后组织新的 MOC 时,就可以考虑参考(甚至直接套用)这类笔记的结构,只是原来笔记中的链接指向的是其他论文,而现在指向的是自己写过的其他笔记而已。
- 此外,综述中所给出的文字描述也很有参考价值。MOC 不应只是笔记条目的简单罗列,其中各项内容之间丰富而微妙的联系常常只有用具体的文字才能说明。至于哪些联系值得说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这就可以参考综述文章的写法。
- 当然,综述文章的组织形式也不应整个照搬到 MOC 中。相对而言,MOC 是更小也更灵活的组织形式。
- MOC 区别于综述文章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其内容可以进行动态修订,而论文发表后就不方便改动了。
MOC 的各种组织方式
简单的索引
最简单的 MOC 以索引的方式呈现,像一个文件夹,只不过文件夹存放的是笔记的实体,而 MOC 中存放的是指向笔记的链接。 例如,某主题下的相关笔记列表:
汇总各笔记的链接而不是实体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必是唯一的,多个 MOC 中都可以提到同一条笔记。存放笔记实体的做法不容易处理多分类的情况,而存放链接的做法则要方便许多。
安排顺序、添加内容概括
MOC 以一个单独笔记文件的形式存在。为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所提供的灵活性,我们可以为各链接添加简短的内容概括,并且恰当安排记录的顺序,将相关的记录放在相近的位置。
- 这方面可以参考 笔记间关联方式 关于链接、空间邻近关系的讨论。
- 下面这个例子是我的一个真实 MOC 的简化:解决某问题(问题 I)的方法
- 临安 《我的文献阅读笔记流程》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主题汇总笔记能够整合特定学术领域的主要观点。
- 一般来说,每条笔记都可以在其开头放上内容概括(相当于简化版的摘要,或者所谓的 TL;DR),点进链接就可以看到。不过在 MOC 的链接后再写一遍内容概括仍然是有意义的。
- 除了主题所管辖的具体笔记外,对主题本身的思考、注记也可以直接在 MOC 中记录(如果它还不足以成为一条独立的笔记的话)。
MOC 内部的分类
在 MOC 下的记录变多时,可以对其下的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如果某一分类的内容足够多,也可以考虑将其独立为一个新的 MOC,并在原来的 MOC 里留下指向这个新 MOC 的链接。 例如:
- Nick Milo 在其 LYT Kit 中演示了「MOC 的三个阶段」,其最终形成的 习惯MOC 大致就是这样的形式。
- 如果后来发现类型 A 的内容足够丰富,用一个单独的 MOC 管理更为方便,这时可将上面的这个 MOC「分裂」,最后变成下面的样子:
表格形式的 MOC
如果有多种分类标准,可以考虑制作表格来进行比较,相关内容一览无余。 例如:
- 根据 MOC 中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呈现的表格。 例如,由于上面这个例子涉及的分类维度只有两个,并且其下的类别数目都不多,我们可以直接将它们作为表格的两个维度:
- 实际使用中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在表格当中展现。比如,或许 记录 4 有类型 A 的因素,但又有其独特的地方,与其他类型 A 对应的记录并不那么相似,这从表格中没法一下子看出来。
- 此时可以考虑为表格添加「备注」栏,用于存放这些值得特别说明的东西。不过在备注信息较长时,表格的排版可能不尽如人意。若设置为点击或者鼠标悬停时才能查看,则又达不到一览无余的效果。
- 另外,如果觉得笔记软件自带的表格功能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参考 deerain 所写的 《MOC - 管理链接而非本体》外部表格 MOC 部分,配合外部表格软件(比如 Excel)来进行管理。
多分类标准与嵌套列表
表格能够直接呈现的信息比较有限。若希望补充一些额外的文字解读,可以考虑将表格改写为多层嵌套列表的形式,依据 分类维度、具体类型、笔记链接 分别展开各层内容。 例如:
- 当然,一个 MOC 里同时提供表格和多层列表这两种呈现方式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样做可能导致维护成本增加,新建一个笔记后要在 MOC 里添加它的记录,需要同时修改表格和多层列表。 (如果笔记软件能根据多层列表或类似的结构自动生成表格视图,则不一定会带来这方面的额外成本。)
- 根据相应主题的特点,也可以采用 维度、笔记链接、具体类型,或者 笔记链接、维度、具体类型 这样的展开顺序。
- 维度、笔记链接、具体类型 的简单示例:
- 如之前所说,在排列各笔记的顺序时,相关性较高的记录可以安排在相邻的位置。不同维度下的「相关性」标准不同,因此笔记的排序也需要相应地调整。
- 若同时还有一些用于分类的维度,这些维度可以沿用前面所说的 分类维度、具体类型、笔记链接 的展开顺序,而不再与其他维度保持一致。 例如,若维度 III 的可能性只有 A,B 两种,可以在上面示例的最后追加这几行:
- 有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各笔记本身,笔记间的比较则相对次要,此时也许更适合采用 笔记链接、维度、具体类型 的展开顺序。一种可行的示例如下:
图形 MOC
有的内容适合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梳理,这时可以绘制可视化的图形,并将它作为 MOC。
- 这篇文章的题图就是 Kimbro 的书中第 74 页用 ASCII 字符画给出的例子[2]。
- 与某些软件自动生成的图谱不同,在这类可视化的图形 MOC 中,所出现的元素是我们手动挑选出来的(根据这个 MOC 所关心的主题),其相对位置的排布方式也依照我们对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设计,不会在新增内容后随意改变。我们还能根据需要,选择各元素所用的颜色、形状,以及添加简短的文字说明。
- 这样不仅一目了然,也能促进思考、帮助记忆。
- 不过这种方式所适合的应用场景通常不多。一方面,图片的绘制有一定成本,只有比较重要的 MOC 值得这样的投入。
- 另一方面,图片上可呈现的文字信息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为直观表达牺牲了一些具体的细节。
- 如果考虑到笔记会动态新增,MOC 的内容也会动态修订,那么图形内容的修改成本也是需要考虑到的方面。
- 和表格一样,一个 MOC 也可以同时给出图形和文本两种呈现方式。
- 此外,如果希望能通过直接点击图片上的元素来跳转到对应笔记,就还需要依赖软件的支持(可以靠外部图谱程序和笔记软件的联动来实现)。
- 若没有合适的软件,或者觉得带跳转功能图片的制作成本偏高,可以考虑对图形中各元素编号,并额外建立一个文字版本 MOC,给出各个编号的对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