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这边特别和娱乐至死贴近。说的是我们终将沉迷于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与便利之中,不再思考。毁掉我们的,不是那些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喜爱的东西。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从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还得阅读,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种范围内,知识(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这些都是好事。但是,“知识”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决条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为有相当差距。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 目标
  • 捕手的艺术就在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同样地,阅读的艺术也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

这是两个目标。

  1. 获得资讯
  2. 求得理解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 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 给他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

核心区别不在于是否主动思考,而是有无一个活生生的老师的指导。
指导型是倾听。自我发现型是阅读。
然而二者都是需要倾听的。

  •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 三个历史性的趋势
  • 所谓的视觉法(sight method)先看整个句子与其中的含义,然后才学习认识单字,最后才是字母

◆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这个时候要 skim 活着 pre-read

  • 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

这里可能说的更多的是,文前辅文(主书名页、附书名页、内容简介、目录、序言、后记

  •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 目录很概略
  • 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 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

这里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要仔细的阅读。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时候。
而是先要构建一个合适的框架出来。对整本书的框架。
之后读完一遍后,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
但是我很少会读第二遍第三遍。
这里是我的一个问题。感觉需要修正一下。

  •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什么地方是无关紧要的部分呢。
如何去判断这里的定义呢。

  • 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

真的假的,有没有科学依据啊

  • 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

◆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我们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这本书的主题,记住它,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总结的主题是否正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步骤来说明这个主题的?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作者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组成的?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判断作者在书中所说的理论是否符合道理。
4、 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资讯,那我们要想:这些资讯对我们来说有意义吗?我们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到这些资讯吗?作者所说的技巧,我们应该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

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哪种阅读的那种层次上去回答?
检视阅读的略读?还是粗读?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这里是哪四个基本问题呢?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 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检视阅读的三个基本问题。
我认为比较难以想到的是第三点。这是怎样的整体架构

  •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这里对之前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就是检视阅读的时候,不需要对基本的问题后两个提出疑问的。
就是对不对,和与我何干。

  • 而除非你真的再仔细读一遍全书,否则就不该对这本书立论的精确与否、有道理与否遽下结论。

这个逻辑也很有意思。
不是知道怎么做。
而是默认就会这么做。
深度思维,不需要经大脑。

  • 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这里讲了一个,无论如何都是有自己的规则的。看你能否找到这个规则了。

  • 不论他最后的作品如何有原创性,不论他淘汰了多少传统所知的“规则”,他都必须有做出这样成品的技巧。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要谈论的艺术——或是说技巧或手艺。
  •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在到达一个程度时,每个分开的动作自然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当所有相关动作都能相当自然地做出来时,你就已经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

◆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 只有当你自己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断。

  • 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 就是知与行的区别

  • 严格来说,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伦理的书,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都得认定这是一本实用的书
    这是什么意思 @todo

  • 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论,而质疑任何事的目的,却是实用。

  •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这里应该是说整体而言
整本书的内容

  •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重要是重点

  • 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todo

  • “动线”(traffic pattern)

@todo 没太理解为什么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总结。核心逻辑是什么

  • 本书在探讨国家财富的资源。任何一个以劳力分工为主的经济体制,都要考虑到薪资的给付,资本利润的回收,积欠地主的租金等关系,这些就是物品价格的基本因素。本书讨论到如何更多元化地有效运用资本,并从金钱的起源与使用,谈到累积资本及使用资本。本书借着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状况下的富裕发展,比较了不同的政经系统,讨论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 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 复杂度。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
是层级。
不会一条路走完。
而是水平走,再纵深走

  • (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 X,第二段落为 Y,第三段落为 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 A,第二个重点是 B,第三个重点是 C,第四个重点是 D 等等。
  • 这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 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todo

  • 泰半

◆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 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如果是这本书、这个主题让我们感兴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么我们不只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 第六个规则可以说是: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第七个规则是: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
因为
1 句子文法意思和主旨贴近
2 主旨复杂,需要联系上下文,所以,但从文法意义上不够,还需要逻辑意义

  •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目的:放下作者使用的字句

  • 将外国语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

从一般抽特殊。
从特殊抽通用。

  • 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
  • 如同“意思”之于文字,“主旨”之于句子,“论述”这个逻辑单位也不会只限定于某种写作单位里。一个论述可能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就能说明。可能用一个段落中的某一组句子来说明。可能等于一个段落,但又有可能等于好几个段落。
  • 第七个规则可以有另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 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只要排除误解,增加知识就能解决这些争论

必须看到,自己的观点也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一事实

  • 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 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 第一: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第二: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第三: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 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
  •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
  • (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 不过,再强调一次,读者不能任意使用这些评论,除非他确定能证明这位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一本书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是知识不足或知识有误。一本书也不可能全部都不合逻辑。而要作这样评论的读者,除了要能精确地指认作者的问题之外,还要能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点才行。他要为自己所说的话提出理由来。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这四个重点之中,第四个重点与前三个略微不同,我们会继续讨论这一点。我们先简单地谈一下前三点,再谈第四点。
    (1)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这些知识确实相关,否则就没有理由作这样的评论。要支持你的论点,你就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会如何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我们还要补充说明一点。达尔文缺乏基因遗传学的知识,这些是由孟德尔及后继者研究证实的知识。在他的《物种起源》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对遗传机能的知识一无所知。吉朋,则缺乏一些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证明所显示出罗马沦亡的关键点。通常,在科学与历史中,前人缺乏的知识都是由后来的人发掘出来的。科技的进步与时间的延长,使得大部分的研究调查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在哲学领域中,状况却可能相反。似乎时间越久远,知识只有衰退,而毫无增进。譬如古人就已经懂得分辨出人的意识、想象与理解力。在 18 世纪,休谟(David Hume)的作品中对人的想象与思想的区别一无所知,然而早期的哲学家早已建立起这个概念了。

(2)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自缺乏知识,但也可能远不止于此。不论是哪一种,他的论点就是与事实相反。作者所说的事实或可能的事实,其实都是错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作者是在主张他自己其实并没有拥有的知识,当然,除非这样的缺点影响到作者的结论,否则并没必要指出来。要作这个评论,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有什么区别 @todo

  • 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 (4)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

◆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相关经验
其他的书
导论摘要
工具书

  • 外在的辅助来源
  • 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 一本伟大的著作总会有很长的对话部分。
  • 内在阅读的规则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与前言。相反地,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

这个比喻特别的棒。
这里让我一下就有了画面感。
明亮的光,阴暗的黑。强烈的对比。
加上想象中一束阳光刺破黑暗,带去光明的史诗。
让我知道,那第一束光 - 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 你的无知就像是被光圈围绕着的黑暗。你一定要能将光线带进黑暗之中才行。而除非光圈围绕着黑暗,否则你是无法这么做的。

◆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这是很多人需要记住的一点。
解决问题靠的是自己。而不是书籍

  • 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这里也很有意思的阐述。
原理与规则。
前后的关系。
通用原理和一般规则

  • 规则与原理的结合,就是事物的理论

这句话告诉我为什么有些宏观上的书也是实用书。
因为有些书提供的是为了组织,团体,国家,社会的解决方案。
制定的是基于整体的规则

  • 你不能分享马克思对经济价值的狂热,他的经济教条与改革措施对你来说就有点虚假或无关痛痒。

每一本实用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服你。
所以他们会用各种技巧来达到目的。
了解这个人,背景,所处的时代。
然后明确他的更为详细的目的。
你才能从一个他营造的乌托邦中苏醒过来。
看到真实的自己的想法

  • 说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