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 -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前言

深度工作 (Deep Work):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并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 (Shallow Work):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收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网络工具促使我们从深度工作转向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的价值体现:

  1. 我们生活在信息经济时代,依赖于迅速更新的复杂体系。需要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
  2. 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

综上提出 深度工作假设 (Deep Work Hypothesis)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本书的目标:

  1. 让你相信深度工作的真实性
  2. 教会你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训练你的大脑,转变你的工作习惯,从而让其成为你的职业生活的核心。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我见

  1. 介绍三类人更可能成功。
  2. 介绍刻意练习,以及需要的专注度。
  3. 专注了,更容易获得成功。以及反面,注意力残留效应。
  4. 无法忽略的天才群体。或者说另一种定位的群体。

书说

3种人在接下来更有希望获得成功。

  1. 高级技术工人
  2. 超级明星,这里的明星并不是指娱乐业,而是顶尖人才。
  3. 所有者,或者说金字塔顶端的捕猎者,割韭菜者。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 刻意练习 》:

  1. 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想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2. 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的产出。

刻意练习的有效原因与髓磷脂相关,它在神经元周围生长的一层脂肪组织,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保持神经元干净告诉的运转。

高质量工作 = 时间 * 专注度

注意力残留效应 ( Attension Residue )
**
将的是如果按流程处理任务 A, B 。 那么在完成 B 任务的时候,极有可能收到任务 A 的影响从而减少对任务 B 的关注。**

无法忽略的一类群体: 没有深度工作,却依然获得了成功。 比如各大公司的 ceo 。

这里是因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他们带的任务不是决策?或者说他们的决策往往可以依靠他们的直觉。他们做的小型决策可以支撑公司的运转。

他知

经济双峰轨迹理念:

蒙特卡洛模拟:

唐顿庄园效应: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我见

介绍当今世界的三种潮流

为什么会有呢?从公司的最小阻力原则 + 忙碌原则以及文化上的偏见总结了。

最后告诉大家,深度工作可能对企业带不来切实并迅速的收益,但对你个人绝对是一场有意义的投资。

书说

三大潮流:

  1. 开放式工作
  2. 即时通讯
  3. 拥抱社交媒体

原因:度量黑洞,即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式去度量脑力劳动者的真实投入产出比。

联结文化: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电邮

最小阻力原则 ( 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 ):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那么我们倾向于采取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1. 对于自己需求的响应。提出问题立刻得到答案,那么对你的生活必然是轻松的。
  2. 对于他人的响应。欣然回复最新的邮件,如果解决了,就完成了一件事情,你认为自己的效率很高。

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度量是很简单的:单位时间产出商品的数量。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 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 ):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化的方式完成事情。

文化上对拥抱新技术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一种技术垄断 ( Technopoly )的情况的出现:

就以网络为例,因为网络或者互联网的普及,滚滚的浪潮下,所有人都需要参与其中,不然你就是落后于这个时代,而无论什么时候,落后总是不可取的。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我见

从三个角度 - 神经学、心理学、哲学分别论述了深度工作的意义。

神经学 - 专注于带来幸福的食物, 从而让你能够深入到事物中去,从而被幸福环绕。

心理学 - 心流的表现之一,深度工作可以让你产生更多的欢愉感。

哲学 - 人们需要生活中的神圣感,而这种神圣感体现在哪呢?体现在你对工作的完成上,你的工作可能不神圣,然而,你完成他的过程可以是神圣的。

书说

神经学

科学作家 - 加拉格尔 - 大统一理论:

就如手指指向月亮的故事一样,从人类学到教育学,从行为经济学到家庭咨询,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我们的大脑是根据我们 关注的事物 构建世界的。

杏仁核 ( 情绪中心 ) 在面对负面和积极的情绪时,在核磁共振的探射下都有很强烈的反应。而幸福的人,在面对负面的影响时,前额皮质在面对负面刺激时会抑制杏仁核的活动。所以他们之所以能够更幸福,不是生活环境更好,而是可以重置自己的大脑,忽略负面的信息,尽情享受积极的信息。

心理学

契克森米哈赖 - 心流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累似心流活动,有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更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加拉格尔的观点, 偏重关注内容。内容很重要。

契克森米哈赖则认为,深度工作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回报。

哲学

形而上学的个体独立剥夺了世界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这种东西是创造生命意义所必须的。因此带来了生命意义的缺失。

工匠的故事则带来了另一层找寻:除了个体之外的意义的源头是你赋予的。

  1. 对任何高水平技能的追求都可以神圣感。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认知上的。
    1. 木车轮并不高贵,然而制作木车轮的过程可以高贵。

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 《 程序员修炼之道 》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地方可以展示个性和匠心 。。。 也许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会向我们看待中世纪大教堂的建造一样陈旧不堪,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1. 培养高水平的技能需要深度工作。
深度智人 ( Homo Sapiens Deepensis )

你所追寻的目标需要你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与其产生共鸣。

你需要找寻深度于意义的联系。

在深度中繁荣,在浮浅中沉沦。

“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美好的选择 ”

他知

行为经济学: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 1 - 工作要深入

我见

  1. 讲述四种策略:
    1. 禁欲主义
    2. 双峰
    3. 节奏
    4. 记者
  2. 讲了如何让我们更好的执行策略
    1. 习惯化 - 因为我们的意志力是消耗品,需要减少损耗
    2. 要和团队协作 - 因为适当的团队合作,可以有一种发散的思维。
    3. 为了环境,为了决心,可以下一个大手笔 - 有了付出,会让你更重视。
    4. 高效能人士的四个习惯 - 应该怎么去描述呢。
      1. 少即是多
      2. 引导性指标。
      3. 准备记分
      4. 定期问责
    5. 图安逸 - 要学会休息
      1. 制定终止计划

书说

准则一是模拟极乐机的效果。

准则二到四展示一些培养专注能力和抵抗无孔不入的烦心事的策略。

哲学的选定
  1. 禁欲 Monastic Philosophy
    1. 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2. 适用于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量化的
  2. 双峰 Bimodal
    1. 将某一段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的事情。
    2. 工作拥有灵活性的人
  3. 节奏 Rhythmic
    1. 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是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
    2. 取决于日程安排饿自控能力或者说权利。
    3. 更适合保持一个进度,而不是攻克难题
  4. 新闻记者 Journalistic
    1. 日程安排中随时可以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
    2. 不适用于新手,因为进入深度工作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
习惯化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总是如艺术家般思考,如会计一样工作。

  1. 你在什么时候,在哪工作?
  2. 目标是什么?
  3. 需要准备什么?
要有大手笔

置身异域专注写作 - JK 罗琳住酒店 - Peter Shankman 在往返的飞机上完成手稿

消失一周思考 - 比尔盖茨

这些都是为了推动深度思考在你心里的重要性,重要位置。有时候你想要深入,首先要做大。

不要独自工作

偶然创造力理论 - 员工的互相交流会产生新想法。

但是并不完全是这样,这个新的想法建立在必须严格的工作,并深度的思考的基础上。

中心辐射型的结构。

中枢区域与他人交流。

辐射区域,在其中完成深度工作,处理在中枢区域产生的想法。

确定战略后的执行

the four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s

  1. 关注点放到极端少的事情上
  2. 引导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
    1. 引导性指标引导你讲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
  3. 做一个记分牌
  4. 定期问责
图安逸

工作日结束后,在第二天早晨之前,必须屏蔽所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

一旦屏蔽,大脑就必须放松。

  1.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高洞察力
    1. 发散思维 -》 无意识会引导你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案
  2. 补充深度思考的能量。
    1. 注意力复原理论 (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 : 在自然中度过的时光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注意力。 任何 放松 行为都可以达到同等的效果。只要能提供 ” 天然的引人入胜的刺激 ”. 暂时放下自主性的专注状态。
  3. 晚间安逸时光中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
    1. 每天深度学习的时间是 有限 的。 这个限度是不是需要我们自己找, 短时间内最多是 4 小时。
    2. 制定一个 停工流程
      1. 确保任务里没有需要必须完成的了。
      2. 想一想今天还没有完成的任务,然后转移到明天。
      3. 比对自己的计划表,看看自己明天或者之后的计划。
      4. 制定明天的计划。
      5. 然后告诉自己,停工完成!!!
    3. 蔡加尼克效应

未完成的任务主导我们注意力的能力。举例来说就是,如果你不管怎么样,5 点半就下班不再工作,那么往往,你接下来的到明天工作之前的时间,大脑里都会不时的想到工作上的问题,因为会想着很多没有完成的职责。

  1. 但是有一个策略叫做 假装做完了 , 就是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说明如何完成这个目标,那么往往可以有效的降低蔡加尼克效应。
想说

这一章和刻意练习以及学习之道其实是很想象的, 不过区别是什么呢。 是这里结合了更多的工作场景,教你如何在工作中保持一个深度学习的计划。并且将之总结成了理论。并对如何放松给了很合适的心理上的解释。

准则二 拥抱无聊

我见

这一章的主题叫拥抱无聊

其核心是如何增强专注力。

  1. 解决分心
  2. 控制注意力

为了解决现在广泛出现的手机依赖症,从而摆脱注意力缺失的问题,作者提出一个方案。

  1. 就是要在 专注中安排分心 。就是规划好分心的时间。 并且绝对不能更改 ,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不能解决,也不应该去上网。如果这个问题影响了你的进度,你就需要重新规划你的专注时间。
  2. 安排一次有成果的冥想。就是在这次冥想过程中,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场景是那种运动型场景,目的是要得到结果。
  3. 提出了一个增强注意力或者说记忆力的方案。就是记牌技巧。

书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伊拉福莱特 ( Ira Flatow )

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

准则一教你怎么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惯例和习惯来帮助你不断达到当前经历集中的程度的上限

准则二将帮助你大大提高这一上限。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从专注中安排分心。

理念是: 减损大脑专注的能力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的东西。通过分割分心,或者说主动迎接分心,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

  1. 严格执行
  2.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重新安排 - 但是需要间隔 5 分钟
  3. 生活中一样执行

罗斯福冲刺

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必须做的其他事情,然后为了完成眼前的这件事情,先估算时间,然后给自己一个截止时间 << 估算时间。然后开始冲刺。

有成果的冥想

目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 ( 比如走路、慢跑、淋浴 ) 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记牌技巧:

家里的 5 个房间, 每个房间的 10 个物品,最后凑足 52 件。建议大件物品,并排列顺序。然后 52 张牌安排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对应然后加上你屋里的物品。

准则三 远离社交媒体

我见

第一讲述了他们只是工具,然后教我们如何选择工具,针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

第二要在非工作时间安排好生活,才能保证大脑的充盈状态。

书说

任何益处法 : 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一出场,或者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情,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工具。

这里和断舍离的想法非常接近,就是我们很害怕断舍离,即便可能是再也用不到的东西

核心益处法: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实际益处大于害处时才选择用这种工具。

断舍离的辅助方法, 把所有的东西都打包进纸盒,只有需要才取出来。然后一段时间都没有取出来的,实际上重要程度就很低了.

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打破了努力创造的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用浅薄的集体主义交换代替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

在娱乐时间加入更多思考:

在晚上或周末前确定要做的事情。

真正令人类恢复精力的事物:
**
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 **
除睡觉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准则四 摒弃浮浅

我见

第一个例子4天工作制。 一个月的研究性任务。